上期推送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B细胞的耐受过程。本期推送中我们一起学习一下NK细胞的阳性选择与自身耐受。
http://med.china.com.cn/content/pid/214596/tid/1026 许多病毒通过下调感染细胞的MHC I分子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捕”,因为杀伤性T细胞会通过MHC I“窥探”细胞内部是否被感染。如果杀伤性T细胞察觉到细胞已被感染,它就会通过MHC I-Ag和CD8+TCR结合启动穿孔素、颗粒酶系统裂解感染细胞。由于病毒脱离细胞后无法繁殖,体液免疫可以很轻松的将其消灭(小伙伴们要将病毒这种被迫的脱离细胞与病毒繁殖后裂解细胞相区别)。对于病毒来说,前者是被迫的,后者是主动的。前者一般充分调动了机体免疫反应,一般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战斗场面。而后者一般是静悄悄的,在免疫系统毫不知情下进行的。繁殖后的病毒往往可以继续感染新的细胞,开启新一轮繁殖。当然,病毒这种迅速繁殖的模式,容易造成机体死亡,病毒也会因此失去宿主。而且这种大肆的繁殖也容易引起免疫系统的注意。因此,病毒在其进化史上慢慢趋于温和,形成一种共生态势。当然,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对于微生物的认知还是非常浅薄的,不排除病毒会借助这种T细胞裂解细胞的行为开展下一步行动。这就要看病毒和宿主之间的博弈进化了。起码,以我们现在的认知,大多数情况下病毒是无可遁形的。 http://www.stream.wum.edu.pl/en/knowledge-base/96-nk-cells-applications-in-immuno-oncology 话说,病毒通过下调感染细胞的MHC I分子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捕”,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任凭病毒破坏我们的机体吗?别急,既然病毒和宿主是一直博弈进化的,那机体一定有办法应对。先天性免疫保护神NK细胞就是“猴子搬来的救兵”。与杀伤性T细胞不同,NK细胞专门攻击不表达MHC I的细胞,这个过程称为自我识别缺失(missing selfrecognition)。NK细胞之所以可以“逆向思维”攻击病毒,都是抑制性受体的功劳。这些受体与健康细胞上的MHC I结合后,健康细胞向NK细胞传递“别杀我”的信号,NK细胞就会知道“原来这是自己人”,于是一切安好。 《How the immunesystem works》 但是问题来了,由于MHC分子具有多态性,即人群中每个MHC基因都有些许不同。会不会存在我的NK细胞上的抑制性受体不认识我的MHC I分子?如果是那样,我将变得“血肉模糊”!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可能每种MHC I分子都与其匹配的NK细胞抑制性受体共表达?但事实证明情况不是这样。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多个NK抑制性受体基因,而且这些基因也具有多态性。每个人继承了一组抑制性受体基因,人与人之间彼此不同。这些基因随机选择用于表达,同一个人细胞间也会呈现抑制性受体的不同。 https://www.thermofisher.cn/cn/zh/home/life-science/cell-analysis/cell-analysis-learning-center/immunology-at-work/natural-killer-cell-overview.html 说了那么多,我们回归主题,在NK细胞发挥杀伤作用前,它一定要“持证上岗”。自身的NK细胞抑制性受体至少也得识别一种自身的MHC I分子吧。那些不能识别自身MHC I分子的NK抑制性受体都应该失能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筛选NK细胞避免NK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那么,机体是如何筛选自身耐受NK细胞的,“考试场所”位于哪里?Nobody knowsfor sure
天地之大,包罗万象。像其他学科一样,免疫学还有很多空白与未知,等待我们去开辟,去探索。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5/20156.htm
▉ 下期预告
本期推送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NK细胞的作用机制和阳性选择与自身耐受,与其说是讲解,不如说是为大家推荐了一个研究领域。下期推送中,我们将为大家开启新的章节,介绍免疫记忆的相关知识,敬请期待。 如涉及知识产权请与我司联系
|